
【文薈館|名人理財專欄】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花費 (文:甘文淵)
爸爸:「百貨公司年終特惠,買了知名品牌不沾鍋,有買有賺到!」
媽媽:「上次我買這款濾水器的濾芯只要120元,現在只要99元,好像有比較省錢?」
孩子:「文具店快搬家了,現在出清特價,我趁機買了枝果凍筆,便宜又好寫」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學生,每天我們都會與金錢交朋友,可能是餐點的選擇,可能是點心或飲料的誘惑,可能是零用錢的收入,可能是薪水的入帳,可能是奉獻愛心金錢的捐贈等,金錢「來來又去去」,但這之間,我們又記住了多少呢?
有多少次,我們在「無感」中,將錢花了出去,有多少次,我們因為一時衝動買了不需要的東西,或自以為買到便宜或很划算,經過一段時日才發現不合用,甚至東西放到過期不能再使用! 有多少次我們驚覺原來收入這麼多,但自己竟又如此無感。大人如此,小孩亦是如此。
當我們自認為現在比過去買得便宜,買得划算時,是否我們的記憶與感覺就如電腦資料庫一般準確無誤呢?
「金錢既然能滿足我們許多欲望,那何不用心理解它、陪伴它。」
藉由簡單的記錄,讓金錢在指尖流動中多了點思考,多了點反省,多了點理性,更多了點比較同類商品不同時候價錢的便利性。
雖說,「記帳」對於不少人來說可能是麻煩事,然而,「精打細算」與「麻煩」本來就是一體兩面,因為,想省錢本來就意味著需要多比較、需要多想想,以理性箝制因為一時的喜好而做出衝動的消費。所以,假若認同「理性」消費是對的事,那麼「記帳」就是必要的第一步。
藉由記帳,數字與文字的「被」書寫,記帳的人得以理性監控著「收入、消費、捐獻、購買理財商品與保險等」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如此,金錢規劃得以被落實,個人的夢想能逐步成真。
我以班上學生為例,每次的戶外教育,記帳已是他們的日常,出發前擬定預算,行程中記錄每一筆開支。因為預算的擬定,讓學生知道戶外教育所繳交的總額,裡頭已經包含那些細項,而每一筆單項又是多少錢,如此,費用的繳交並非僅為數字而爾已,更非僅是父母親辛苦賺的金錢,每個數字的背後都是有意義的,保險費9元,車資350元等。

再者,因為預算的擬定,學生到了現場較不容易受商品誘惑而購買,若依舊受其吸引而購買,也就代表著學生需要捨棄其他消費而滿足當下的購物欲望。
行程中的記帳,一開始教師的要求與提點是免不了的,但慢慢的學生會養成習慣,因為記錄,讓學生吃得滿足、買得開心的當下,多了點冷靜,也懂得思考,不僅箝制了可能存在的過度消費欲望,也避免學生回家之後遭家長斥責,又或讓家長誤認為戶外教育等於玩等於很花錢。


因此,鼓勵各位家長,在給予孩子金錢的同時,也應教導並要求孩子記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所擁有的金錢做好管理之責,也期待家長別對孩子所做的消費選擇過多的指責,因為一旦指責過頭了,那麼帳本上的項目可能就有虛假的可能,孩子所需要的陪伴在於鼓勵和換句話說。例如:
「你在風景區買綠茶喝,好ㄟ,這麼熱的天氣,喝上一瓶快樂無比!
但是,如果我們改成在大賣場買綠茶,並且先把它冰起來,出門前把綠茶裝進保冰瓶裡,不僅不怕綠茶變得不冰,而且還更便宜,這樣好像一舉兩得!」
記帳是對自己理財決策的記錄更是反省,這樣的反省是出自內心的反思,而非外人負向語言的責備,期待當家長的人,莫以高道德與顯微鏡般的細膩,檢視孩子的每筆金錢收入與開支,否則,不僅無法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更是增添孩子對於記帳的厭惡。
作者: 甘文淵
新北市國小社會領域輔導團、新埔國小教師、金管會保險局理財教育諮詢推動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