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薈館 | 財神篇】《關公很忙》
商人逐利,天經地義,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當然得將每天的財貨進出一筆一筆算得清清楚楚才行,咱們關老爺,除了有把很「利」的偃月寶刀外,更是算帳高手。民間相傳關羽以日常清點兵將的經驗為基礎,發明了分為「原、收、出、存」四類的帳簿。建安五年,曹操於官渡之戰俘獲關羽後,拜其為偏將軍,並賞賜無數金銀財寶。
有句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心比墨黑的孟德大叔露出令人心發寒的姨母笑,「拿了我的好處,你逃不掉了!」曹操心想,「這下可以牢牢地將你綁在身邊了!」然而,關公是何等人物,豈能讓曹操奸計等逞?於是,他便利用上述的記帳法將曹操的恩賞一一條列造冊,證明自己分毫未取,讓曹操苦無把柄拿捏他,這便是日後商人愛用的「流水帳」的由來。
會計帳上的內容,包含了公司的各項營運、投資、借貸活動,掌握了這些訊息,就代表你掌握了公司,以及公司的利害關係者的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會計在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難怪善於記帳的關老爺,會被民間,尤其是為從商的人尊崇為武財神。
另有一說,關公之所以從武聖演變為武財神,跟晉商的崛起有很大關係。明朝為了鼓勵商人將糧食運送至邊塞地區,解決北方糧食供應問題,故推行開中法,規定商人可以用糧食換取鹽引(取用食鹽許可證),從而獲得販賣食鹽的資格。開中法實施後,商業嗅覺敏銳的晉商便開始收糧販鹽,勢力日益壯大。武力強大的關羽剛好是山西人,因此晉商特別信奉這位老鄉,相傳,古時候鏢局的人都會拜關公,保佑送貨平平安安,關公成為守護金庫的神明,武財神關公的信仰也隨著晉商的足跡遍布各地。
關公是否發明了會計帳?
這還真不好說。不過,無論正史《三國志》,或是小說《三國演義》,關公的忠義形象倒是並無二致。《三國志・關羽傳》中,身在曹營的關羽曾對曹操的部將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簡言之,就是關羽曾發誓與劉備同生共死,曹操雖以利誘,他仍不改其志,不過,他對曹操的禮遇也非視而不見,因此關羽希望能在報完曹操的知遇之恩後,再回到劉備身邊盡忠。由此可見,關公無論面對任何人,都是以「忠義」為行事準則。
知名商人胡雪巖曾道:「做人無非是講個信義」,對商人而言,有了信譽,生意才能長久,相對的,客戶守信用,才能避免提供了產品或服務,卻收不到相應報酬的情形。或許是因為這樣,商人才會向義薄雲天的關公祈求交易順利,財源滾滾。
哎?就這些?其實小編也覺得理由不夠充分,尤其曹操給了一堆錢,關公居然一點都沒拿,財神不愛錢,實在有點沒說服力呢。不過,能者多勞嘛,對這樣一個可親可敬,廣受愛戴的神祇來說,在「山西關夫子」、「武聖」、「伏魔大帝」、「伽藍菩薩」之外,加管個財神業務,保護大家的財產安全,根本就是一塊小蛋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