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豬撲滿,英文正是「Piggy bank」
這命名其實源自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窮苦人家多使用價格低廉的橙色黏土「Pygg」製成陶壺,存放家庭積蓄,經過長時間輾轉口語誤傳,演變成現在的「Piggy bank」,工匠也開始以豬的外型做成存錢筒。
然而小豬撲滿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最早盛行於德國,這與「豬」在德國有特殊意義有很大的關係。
「豬」在各國文化中,多具有好吃懶做的負面形象,在伊斯蘭文化裡,更被視為不潔,嚴禁食用。但在物資極其匱乏的時代,「豬」被某些地方的人們認為是家產,主要是養豬相對容易,能高價出售,又能變成冬日存糧。中世紀的歐洲,豬肉是平民餐桌上的常見菜餚;漢字「家」的由來,是將豬飼養於屋內,象徵擁有家產,衍生成家的概念;臺灣原住民在早期沒有貨幣概念時,豬肉是有價物,更常作為金錢來支付工資。
即使如此,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像德國如此喜愛「豬」,德國人視「豬」為吉祥物,不僅代表財富、興旺、地位,更奇妙的是,還有「幸運」的意義。「豬」的德文是「Schwein」,德國有一句諺語:「Schwein gehabt (Glück haben)」,直譯成中文為「你有一隻豬」,意思等同於如同中樂透般「你運氣實在太好了!」,另外也有「祝你富裕,祝你好運!」的祝福意涵。

(圖: Glucksschwein_根特德國文化工作室)
據傳這句諺語源自於中世紀德國的一種紙牌遊戲,撲克牌王牌Ace,在德國稱為「Sau」,是德文「母豬」的意思。打到最大的Ace (Sau)牌,會被認為是最幸運的人,德國南方至今仍維持這樣的稱法。
德奧地區篤信豬能帶來好運或財富。新年將至,總是會製作各類豬造型的食物,或是擺放上用扁桃仁膏(Marzipan)做成的小豬吉祥物;奧地利人則習慣除夕夜吃烤乳豬祈求好運。「豬」的形象不只存在於語言和新年大餐,連小豬撲滿都常被當作新年禮物,祝賀來年發大財招好運!
當19世紀德國移民大量湧入美國,小豬撲滿文化一併被帶入新大陸;二次大戰後,伴隨著美國文化開始在全球普及,變成人人小時候幾乎都有一隻可愛的小豬撲滿!
臺灣有一句閩南俗語「好天存雨來量」──好時間不是天天有,要為將來未雨綢繆。儲蓄永遠是理財的第一步,擺脫月光族的唯一方式就是存錢。從現在開始,拿起你的小豬撲滿,先儲蓄後消費,畢竟存下來的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