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薈館長知識】股東會是什麼?

什麼是股票?
股票是有價證券的一種。公司募集資金後,將資本分割成許多股份,發給投資者(股東)公司部分所有權的憑證,也就是股票,臺灣股市的股票以「張」為交易單位,每1張股票有1000股。
臺灣第一張股票源自於清領時期劉銘傳擔任臺灣首任巡撫期間,為設置鐵路,曾向民間招商募款,而催生了臺灣最早的股票。臺灣證券市場上的第1批股票上市公司則是「臺灣水泥」1962年率先響應政府「資本證券化」政策,證券代號「1101」,至今掛牌超過60年,堪稱臺灣證券市場之股市長青樹。

什麼是股東?
只要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就擁有該公司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之一,可以分享公司的獲利、承擔公司虧損的風險。近幾年買股票幾乎成了全民運動,是許多人賺被動收入的理財方式。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今年(2022)3月累計臺股人數12,150,678人,創歷史新高,以全臺總人口數約2,326萬計算,每2個人就有1人開設證券帳戶,其中近7成是40歲以上的股民,可以說是目前股市的主力交易群。另外2020年臺股開放盤中零股交易後,年輕族群買股票也漸增。
股東又分為大股東和小股東。大股東指的是擁有某一家公司很多的股票,對該公司決策和營運方向具最大影響力。依照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定義,指持有金融控股公司或其子公司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總數或資本總額5%以上者,在股東會時可左右議案的表決結果,對於董監事改選更至關重要。至於小股東就是普通股的股東,持有股分及資本總額在5%以下,不論持股多寡,可享有公司盈餘分配的權利、優先認股、參加股東會、領股東會紀念品或優惠券等權益。

為什麼開股東會
一家上市公司的組成,包括股東、董事會、總經理等經營團隊、員工。股東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由全體股東組成。召開股東會,股東可以對公司經營表達意見、檢討獲利能力、對重大營運決策進行表決及選舉公司董事、監察人選等。
股東會分為兩種,一種為一年一度的「股東常會」,依法須要在會計年度結束6 個月內召開,通常每年5、6 月是股東會旺季。另外有因特定情況召集股東開會的「股東臨時會」。
想要參與某家公司的股東會,必須持有該公司股票,並取得股務代理機構給予的出席通知書。為了符合法定開會的門檻(股東數過半出席),經常有人會向小股東徵求委託書,別小看一只委託書,委託書可以代表股東的意見。當一家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者(公司派)和特定投資人(市場派)爭取經營權時,小股東的委託書很關鍵,這也是為什麼經常在市場通路上看到有人「徵求委託書」或「收購委託書」,因為股東會行使投票權,並非一人一票,表決權力是由持股比例決定。因此出席股東會持有股數及委託數量具一定的份量,影響投票結果甚鉅。

股東會為什麼要送紀念品
每年股東會旺季,許多小股東會非常關心究竟可領取甚麼樣的紀念品。
臺灣上市公司發送股東會紀念品由來已久,而且品項琳瑯滿目,從生活實用的沙拉油、衛生紙、保鮮盒、便當袋、環保餐具..近期受疫情影響,出現了醫用口罩、抗菌香皂,有些公司甚至大手筆給數百元消費抵用劵或上千元的紀念品等。
股東會發送紀念品除了感謝股東的支持,最重要就是提高股東出席股東會的意願。依照公司法第174條的規定,召開股東會須要總數過半數股東出席,議案表決須要出席股東過半數表決同意。為了激勵股東參加會議,很多上市公司都會挖空心思設計紀念品,有時還間接促成民眾因為喜歡特定紀念品而購買該公司股票,也就是讓股民瘋狂的股東會紀念品概念股。
上市公司召開股東會前,依規定須寄送「股東會通知書」給(1千股以上)股東,通知書上登載時間、地點、討論議案或換取紀念品的方式。但並不是每家公司都會發送紀念品,其通知書上則印上「本次股東會恕不發放紀念品」的字樣。
領股東會紀念品,對於小股東來說是小確幸,但一定要注意「股票最後買進日」,時間的推算方式為股東會前60天為股票最後過戶日,加上交割須要2天,也就是股票最後買進日(股東會召開前62日)前,持有股票才有資格領,而且憑簽章的股東會開會通知書限領取一份,就算你名下有上萬張,也只能領一份。領紀念品的方式有三種:1親自領取 2委託親友等代領 3股務代理公司代領。
至於持有買零股(未滿千股)的小股東,就得注意各家上市公司的公告,有少數上市公司不限股數(就算只有1股)也能換紀念品,但必須先拿到股務代理申請的補單(股東會通知書)親自出席股東會,或限期內參加電子投票才有資格。
各家上市公司股東會詳細資料及股東會紀念品發放原則,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輸入公司代號查詢。

成為股東要知道的事
身為公司的股東,可享有配息(現金股利)、配股(股票股利),對新發行股票有優先認股權、參與股東會及具有重大議案(如選舉董監事、合併或清算等重大提案)投票權,當然如果公司營運出現虧損,身為股東也要承擔賠錢風險。
做為一個認真的股東,應該先關心自己所投資的公司營運狀況,了解獲利能力及未來營運方向,趁著股東會召開時,聽取公司大老闆或經營團隊的報告,或是在股東會上表達提問,督促經營團隊經營之責,同時藉以評估是否要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