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專家學理財】大漲價時代
【跟著專家學理財】大漲價時代
一上課,筆者對學生拋出「你們覺得最近物價有漲嗎?」原以為學生的回答會與我內心假想的答案相雷同,但得到的卻是多數學生的不認同,A生回答:「我買的飲料與泡麵都沒有漲價」、B生說:「我最近都沒有買東西,所以,沒有感覺到物價的漲或跌」。僅有C生精準的說出:「鍋貼從每個5.5元漲到6元」。

從學生課堂的反應可知道,由於學生用錢的機會並不多,而且收入多為家中父母或其他長輩所給,所以在用錢上較為無感。

結束課堂簡單討論後,為讓學生好好想想,筆者發給學習單,讓學生以六格漫畫方式來呈現他所看到的世界。圖一的回答顯得誇張,毛豆一斤從100到150,飯糰35到55顯得不合理;圖二的主題是超商茶葉蛋漲價風潮,學生以自己親身歷經的故事來做說明;圖三蛋價上漲並能說明理由在於飼料的上漲,同時也因為蛋價上漲,排擠其他開銷,讓小女孩無法買到她心儀的娃娃。

圖一 的學生毛豆一斤從100到150,飯糰35到55顯得不合理

圖二的主題是超商茶葉蛋漲價風潮

圖三蛋價上漲並能說明理由在於飼料的上漲



經過一輪迴學習單討論後,作者看見不少學生的繪圖僅在於誇示物價上漲的現象,但卻未能具體指稱價格的波動,故藉由第二份學習單讓學生聚焦思考一項商品的價格變動,並深究「為何商品價格會上漲」、「部分廠商跟漲的原因是什麼?」、「為何部分廠商不漲價呢?」,面對大漲價時代「消費者該如何因應?」、「漲價對於家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教師提問:「為何多數商品會漲價呢?」
學生回答:「成本和賣價太接近,導致部分商品如果不漲價,就有可能會做賠本的生意」、「因為原物料短缺,或者因為戰爭無法出口,例如:石油、玉米等……」、「原物料的成本上漲,店家為了不做賠本生意而漲價。」


教師提問:「部分廠商『跟漲』原因?」
學生回答:「如果大部分廠商漲價,所以會跟隨這種社會風潮」、「若是物價上漲,成本和售價的價差會縮小,也就是利潤會減少,因此漲價。」


教師提問:「部分廠商『不漲』原因?」
學生回答:「怕漲價後,消費者會認為太貴,就不來買,東西賣不出去很麻煩」、「現今社會物價上漲,廠商希望以便宜的價格來吸引顧客」、「他或許只有價錢不漲,但是東西縮小了或品質變低了。」


上述三個提問是從廠商的觀點來作思考,學生能從「成本」、「利潤」、「社會趨勢」、「消費者角度」來做思考,所提想法頗為具體,能體認一位商家在漲與不漲之間的抉擇到底為何。


教師提問:「消費者如何因應呢?」
學生回答:「消費者應該減少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錢省下來。」、「開車的人,多搭大眾運輸系統,來減少開銷」、「減少支出,減少娛樂,把錢花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殺價或買價錢較低的商品。」、「比對不同品牌的價格,看買哪一牌的最划得來。」、「少吃一點,用同樣的價錢買比較小份的食物。」、「睡覺睡多一點,少一點欲望就會減少開支了。」

教師提問:「漲價對家庭產生什麼影響呢?」
學生回答:「家庭旅遊次數減少,家庭氣氛沉重,吃飯時的菜色減少。」、「有可能是低收入家族,會導致他們陷入經濟的困境,還有可能會產生經濟糾紛。」、「對多數家庭而言,需要節省消費或是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上述三個提問是以「消費者」的觀點來做思考。由於學生即為「消費者」,所以,在回答上相對敏銳與直接許多,不僅能從角色的觀點來做探討,也思考到家庭氣氛,回答上不限縮於單純的價格數字,亦在情意面上做論述,十分不錯。
「大漲價時代」雖為數字的波動,但對店家而言可說是一刀兩刃,好處是商品能維持一定的獲利,但缺點則會讓消費者的購物感到壓力,進而減少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面對此一社會現象,家長在導引時,不可僅就消費者或商家的角度做思考,而是需要雙向思維,如此,孩子較能全面性的做思考。


此外,「大漲價時代」這樣的社會現象,似乎對學生的感受較為不深,探究其因在於學生自我可以掌握消費的金錢甚少,且記帳者不多,自然無法感受漲價帶來的壓力,因此,建議家長能給予孩子適當的零用錢,並培養他們記帳的習慣,且給予孩子用錢的「權力」;在家庭開支部分,當帶著孩子逛賣場時,也可以試著讓孩子記住價格,並與之討論,在家庭所得提升有限的狀況下,面對物價或租屋成本的上漲時,對於家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換言之,為人父母不該把賺錢與花錢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應可適當的跟孩子們說說大人們面對的經濟壓力為何,讓孩子們對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的花費能有所感,如此,當家長節省娛樂或外食用餐開銷時,較能體認家長們的為難之處,而非抱怨父母,從成熟、體諒的心一起面對萬物齊漲的社會樣態。


作者: 甘文淵
新北市國小社會領域輔導團、新埔國小教師、金管會保險局理財教育諮詢推動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