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埔走向玉山,一條穿越百年的日本山徑
從東埔走向玉山,一條穿越百年的日本山徑

玉山北壁,也就是玉山北峰望向玉山主峰時,所欣賞的那片山壁,同時也是臺灣人最熟悉的山景。

「原來,這就是當年鹿野忠雄仰望讚嘆的玉山絕壁啊….」站在玉山威嚴的巨大山壁之下,我似乎看見了一個博物學家、一個日本警察和一位布農青年,三人奮力在岩石間邁進,只為了一圓登山野心、與對這座島嶼的狂戀的身影。


朝聖之路的前世今生

玉山,臺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日有多不勝數的人們,期盼站上福爾摩沙的頂峰,朝聖絕頂俯瞰的體悟。今日登玉山的路其實不算難走,對稍有經驗的山友來說更是輕鬆怡人:從台21線搭得利卡到塔塔加鞍部出發,經過10.9公里,上升1,300餘公尺,就能一親峰頂芳澤,只要兩天一夜,甚至當天就能往返。


然而,每一條路都有前世今生,今日登玉山的路,是在民國時代才改成在山腰迂迴的現貌。早在1900年,當玉山叫做「新高山」時,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身為史上第一個明確可考的玉山登頂者,是循鹿林山、玉山前峰、玉山西峰的陡峭稜線爬上山頂,而後循著玉山北鞍下到清代八通關古道,最後抵達東埔的。他們兩所走過的途徑,後來也成為了這百年的歲月中,攀登玉山的兩條路線:塔塔加與八通關上玉山。


路線的前半段,在1926年被日本政府相中,開闢了一條從特富野古道登山口出發,經過鹿林山、塔塔加鞍部,再沿著玉山前、西峰稜線登頂的完善步道。不僅在玉山西峰峭壁架設了豪華木梯,後來又蓋了「新高下駐在所(今天的排雲山莊所在地)」供往來登山客住宿,才開啟了玉山登峰的黃金年代。至於後半段,則是在1924年間修建了從八通關駐在所往新高山的登山道路,在玉山東面迂迴曲折向上攀登。

但步道才建好沒兩年,就遇到布農族的抗日行動「郡大蕃脫出事件」,而造成政府停發塔塔加一年多的入山許可,八通關方面更是直到1933年「抗日英雄」玉穗社頭目拉荷・阿雷接受日本招降後,才真正迎來長久的開放。


跟著癡迷臺灣的鹿野忠雄走一趟玉山

1931年,一位登山狂熱的日本少年,憑著巧妙的申請手腕,循當年四通八達的山區道路系統,順著郡大溪一路往南,徜徉群山兩個多月。他就是發現臺灣冰河地形,並對臺灣的生物與人文皆有巨大貢獻,且深愛臺灣的博物學家:鹿野忠雄。

在他1941年出版的臺灣高山文學鉅著《山、雲與蕃人》中,前兩章就是他攀登玉山群峰的故事;而故事背景,就在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下山時所經過的區域,八通關。


荖濃溪源頭的潺潺清流。(圖:雪羊)


今日從八通關上玉山,那可是比塔塔加困難得多:從海拔1,120公尺的東埔出發,沿著1921年開通的日本越嶺道「八通關越道路」走上18公里,來到海拔2,800公尺的八通關駐在所遺址,再沿荖濃溪源頭陡上1,152公尺,路程7公里後,才會來到玉山之巔。單程距離來到25公里,上升突破2800公尺,時間更要3天左右。無論垂直、水平甚至時間距離,都超過了塔塔加線的兩倍,是條十足的挑戰級山徑。


然而,這是一趟人文與歷史並陳的豐盛山旅。從東埔出發後,沿著八通關古道往深山走去,路上甚至有如同太魯閣錐麓古道的斷崖景色,在途經對關一片壯觀美麗的巨大紅檜森林後,會抵達滿是人造林的觀高,鹿野忠雄當年從郡大溪翻越進入八通關區域的地方。


在此沿著小徑東下,不消20分鐘便可抵達民國時代的林業遺跡「觀高工作站」,這裡曾經被玉山國家公園當作登山服務站使用,因為八八風災被宣告成危樓而廢棄。但如今,仍是包含警消訓練、國家公園志工乃至民間登山團體都會借宿一宿的古道重要住宿點,不過在申請系統上你絕對找不到,可以說是對臺灣登山管理的一大諷刺吧!山中無律法,有房能睡便是福,哪管危不危樓呢?再說了進階百岳路線中,那些隨時要坍塌的腐朽林業工寮,山友們也是住得很開心呀!


離開觀高繼續往更深的地方前去,克服了「金門峒大斷崖」那陳有蘭溪劇烈向源侵蝕挖出的超級大崩壁後,景色豁然開朗。走出森林,我跌進一大片玉山箭竹草原之中,起伏和緩的小山頭點綴著幾株二葉松,開闊舒坦讓人陶醉,一點都不像是在幾萬年後,即將被方才的大崩壁吞噬的危機邊緣。


八通關駐在所遺址,背景的大山是玉山北峰。(圖:雪羊)


在草原中央有一個大大的H標示出停機坪,而旁邊有塊矩形的大平臺,上面長了幾棵筆直的松樹,那正是「八通關駐在所」的遺址,當年可是有著好幾棟木造房舍與駐警的中央山脈交通樞紐呢!這裡也是離開八通關古道,往玉山走去的地方,就從那兩座門神般的小山丘之間。


在山徑上與古人的身影相遇


路穿越駐在所沿著草原上升,走起來平緩寬大,絲毫不輸對面的塔塔加線。沒過多久便進入森林,當海拔剛突破3,000公尺,在距離玉山約4公里處,可以發現一座大平臺,還有整齊的石砌駁坎邊坡。那年路過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它是什麼,只是在上面休息了一下;後來才發現,原來那就是1931年,鹿野忠雄登玉山時當作攀登基地的「新高駐在所」:在天氣好時,他就是從這裡單攻,花了幾天分別去了玉山北峰、主峰、南峰,更開創性的成為了文字史上第一個登上南玉山的人。如今,這裡半片木板都不剩,徒留平臺讓後人遙想鹿野忠雄踏出駐在所大門,朝著玉山望去的炯炯眼神,還有那個颱風夜漏水的屋頂與木閂緊緊閂住的窗。

很難想像,當年鹿野忠雄僅僅是個高中生,卻知識淵博、觀察敏銳,還能妙筆生花的將所經歷的一切、完成首登的狂喜記錄下來,讓我這個七十年後的晚輩,能跟著他的足跡感受他的心情。而且,鹿野忠雄的體能也非常之好,他從此地來回當時沒有路的南玉山,總共只花了不到13個小時;而根據山友間通用的「上河地圖」步程估算,在今天清晰的路徑上,光行走時間來回就將近19個小時,這巨大的差異本身就教人肅然起敬了!

其實進入森林以後,路便因為陡峭的山壁而出現大小崩塌,還有許多年久失修的斷橋要繞開;因此除了寬大好走的舊路本身以外,其實充滿了挑戰。尤其當我在毫無腳點的砂土崩壁上試著橫越到對面的正路時,每踩一步,土石就傾洩一點,還有一些直直滾落到下方荖濃溪的清流之中,著實讓人感到恐怖。


八通關上玉山路途中的斷橋,這些橋曾經讓玉山國家公園作為藉口,封閉這條路線十來年,見證了臺灣山岳管理的缺失與荒誕。今日雖然因開放山林而讓這條路線重見天日,但仍由於經費缺乏與直昇機公司的消失〔註〕,依然無法修復,山友只能在崩壁上小心翼翼的走過,風險自負。(圖:雪羊) 



通過恐懼的邊緣,再涉過冰涼的荖濃溪水,頭頂的樹不知道什麼時候換成了整齊筆直的冷杉,不久後便會看到一個同樣有著石砌駁坎的大平臺,那是距離玉山主峰大約1.8公里左右的「荖濃溪營地」。這裡是1924年開闢新高登山道路同時興建的「登山者避難所」遺址,但過去被誤以為是新高駐在所遺址,就連玉山國家公園也不例外,可見歷史考據的重要與困難。

唯有透過不斷的挖掘與印證,我們才有可能穿越時空,看見歷史的全貌。

離開營地,路也跟著離開荖濃溪,開始了無盡的之字上升,隨著海拔的增加呼吸也變得更加困難。森林盡處出現在亂石坡上匍匐生長著的玉山圓柏,蒼勁猙獰的身影,是穿越千年的藝術品,不知道還有多少圓柏記得鹿野忠雄的樣貌,又會怎麼形容他呢?這時,玉山主峰宏偉的北壁,聳然矗立左側,黑壓壓的一片,讓人難以想像招惹他會有什麼下場。但事實上,這裡可是臺灣少有,冬季練習冰雪岩攀登的絕佳場地呢!



玉山主峰莊嚴的北壁。(圖:雪羊)  


奮力爬上走兩步往下滑一步,玉山北壁旁陡峭的碎石坡,我們終於來到了玉山3,952公尺的絕頂。看著身旁如織的遊人,再回頭看那條主峰與北風間,人煙稀少的來時路,心中滿是感動,終於走過了這條載滿記憶的故道。

親近一座山,就跟人一樣,可以有很多個角度。你可以選最簡單的,但只能看見他最平凡的一面,雖然美,但好像有點單薄;假如你願意從深處、用最不容易的方式探索,那麼就可以像面對情人一樣,觸碰到真實靈魂。不只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更能將自己的足跡,放進經典文學所走過的腳印之中,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雀躍悸動,與這座島嶼流轉不息的動人歷史,用雙腳讀一座大山。


〔註〕臺灣民營直升機公司因為獲利困難,加上空難頻傳,不敷成本,如今已無具備能吊掛建材機型的公司,僅剩載客與空拍之用的小型機種。


本文出處/ Home Run Taiwan

首圖照片: 王萬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