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1050x705.jpg)
玉山北壁,也就是玉山北峰望向玉山主峰時,所欣賞的那片山壁,同時也是臺灣人最熟悉的山景。
「原來,這就是當年鹿野忠雄仰望讚嘆的玉山絕壁啊….」站在玉山威嚴的巨大山壁之下,我似乎看見了一個博物學家、一個日本警察和一位布農青年,三人奮力在岩石間邁進,只為了一圓登山野心、與對這座島嶼的狂戀的身影。
朝聖之路的前世今生
玉山,臺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日有多不勝數的人們,期盼站上福爾摩沙的頂峰,朝聖絕頂俯瞰的體悟。今日登玉山的路其實不算難走,對稍有經驗的山友來說更是輕鬆怡人:從台21線搭得利卡到塔塔加鞍部出發,經過10.9公里,上升1,300餘公尺,就能一親峰頂芳澤,只要兩天一夜,甚至當天就能往返。
然而,每一條路都有前世今生,今日登玉山的路,是在民國時代才改成在山腰迂迴的現貌。早在1900年,當玉山叫做「新高山」時,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身為史上第一個明確可考的玉山登頂者,是循鹿林山、玉山前峰、玉山西峰的陡峭稜線爬上山頂,而後循著玉山北鞍下到清代八通關古道,最後抵達東埔的。他們兩所走過的途徑,後來也成為了這百年的歲月中,攀登玉山的兩條路線:塔塔加與八通關上玉山。
路線的前半段,在1926年被日本政府相中,開闢了一條從特富野古道登山口出發,經過鹿林山、塔塔加鞍部,再沿著玉山前、西峰稜線登頂的完善步道。不僅在玉山西峰峭壁架設了豪華木梯,後來又蓋了「新高下駐在所(今天的排雲山莊所在地)」供往來登山客住宿,才開啟了玉山登峰的黃金年代。至於後半段,則是在1924年間修建了從八通關駐在所往新高山的登山道路,在玉山東面迂迴曲折向上攀登。
但步道才建好沒兩年,就遇到布農族的抗日行動「郡大蕃脫出事件」,而造成政府停發塔塔加一年多的入山許可,八通關方面更是直到1933年「抗日英雄」玉穗社頭目拉荷・阿雷接受日本招降後,才真正迎來長久的開放。
跟著癡迷臺灣的鹿野忠雄走一趟玉山
在1931年,一位登山狂熱的日本少年,憑著巧妙的申請手腕,循當年四通八達的山區道路系統,順著郡大溪一路往南,徜徉群山兩個多月。他就是發現臺灣冰河地形,並對臺灣的生物與人文皆有巨大貢獻,且深愛臺灣的博物學家:鹿野忠雄。
在他1941年出版的臺灣高山文學鉅著《山、雲與蕃人》中,前兩章就是他攀登玉山群峰的故事;而故事背景,就在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下山時所經過的區域,八通關。
荖濃溪源頭的潺潺清流。(圖:雪羊)
今日從八通關上玉山,那可是比塔塔加困難得多:從海拔1,120公尺的東埔出發,沿著1921年開通的日本越嶺道「八通關越道路」走上18公里,來到海拔2,800公尺的八通關駐在所遺址,再沿荖濃溪源頭陡上1,152公尺,路程7公里後,才會來到玉山之巔。單程距離來到25公里,上升突破2800公尺,時間更要3天左右。無論垂直、水平甚至時間距離,都超過了塔塔加線的兩倍,是條十足的挑戰級山徑。
然而,這是一趟人文與歷史並陳的豐盛山旅。從東埔出發後,沿著八通關古道往深山走去,路上甚至有如同太魯閣錐麓古道的斷崖景色,在途經對關一片壯觀美麗的巨大紅檜森林後,會抵達滿是人造林的觀高,鹿野忠雄當年從郡大溪翻越進入八通關區域的地方。
在此沿著小徑東下,不消20分鐘便可抵達民國時代的林業遺跡「觀高工作站」,這裡曾經被玉山國家公園當作登山服務站使用,因為八八風災被宣告成危樓而廢棄。但如今,仍是包含警消訓練、國家公園志工乃至民間登山團體都會借宿一宿的古道重要住宿點,不過在申請系統上你絕對找不到,可以說是對臺灣登山管理的一大諷刺吧!山中無律法,有房能睡便是福,哪管危不危樓呢?再說了進階百岳路線中,那些隨時要坍塌的腐朽林業工寮,山友們也是住得很開心呀!
八通關駐在所遺址,背景的大山是玉山北峰。(圖:雪羊)
在草原中央有一個大大的H標示出停機坪,而旁邊有塊矩形的大平臺,上面長了幾棵筆直的松樹,那正是「八通關駐在所」的遺址,當年可是有著好幾棟木造房舍與駐警的中央山脈交通樞紐呢!這裡也是離開八通關古道,往玉山走去的地方,就從那兩座門神般的小山丘之間。
在山徑上與古人的身影相遇
玉山主峰莊嚴的北壁。(圖: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