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歲的雄鹿長角的時候不會開叉,之後每年會增加一個分叉,2歲開2叉,3歲開3叉,4歲開4叉之後就不會再有有新枝,通常4歲以後就是三叉4尖,5歲後就停止分叉,成熟的雄梅花鹿頭上通常頂著6~8公斤的鹿角,如果你看到梅花鹿的鹿角有多叉多尖甚至長得很畸形,有可能不是純種的梅花鹿,也有可能是因為近親繁殖突變。
鹿角是雄鹿很重要的打架工具,為了宣示地盤或是10~12月交配期間,必須與其他競爭雄鹿打鬥,就以鹿角互槓,打贏了才有辦法求偶繁衍下一代或佔地為王。

不過,梅花鹿每年約4月到5月會換角,頭上的角會自然脫落長新角,因此有時會看到只有一隻角或完全沒有角的梅花鹿,頭上有些傷口是自然的過程,就跟人類換牙一樣,雄鹿換角時傷口除了痛也會癢,常會磨樹幹止癢。另外,梅花鹿的毛髮及毛色也會因應季節換裝,夏季是栗紅色的短毛,背部有白色圓形斑點,秋冬季長毛,顏色轉成淡褐色,圓形斑點會變弱,變成模糊不清的花紋。梅花鹿天生警覺性很高,時值換角或換毛時期,牠的情緒會比較不穩定。

說完了梅花鹿的生物特性,現在要介紹梅花鹿和臺灣的關係,梅花鹿的英文名:Formosan sika deer,看到Formosan就知道梅花鹿和臺灣有密切的關連。
有學者研究,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時代,牠就出現在臺灣,比人類出現在臺灣的時間還要早,約莫於冰河時期遠從西伯利亞跨越陸塊遷移來臺,隨著環境變遷演化成臺灣特有種,鹿群曾遍布於臺灣低海拔疏林草原間,也因此臺灣有許多鄉鎮以鹿為名,例如鹿港、沙鹿、鹿谷、鹿草、初鹿、鹿野…也讓臺灣自古以來有「鹿之島」的稱號。
但人類貪於梅花鹿全身的經濟價值,鹿皮有禦寒作用可以加工、鹿茸可以當中藥材、鹿肉可吃…,為了一己之私,人類捕殺梅花鹿。從歷史有記載以來,明朝時期的漢人向臺灣原住民買鹿皮,後來的荷蘭人統治臺灣,壟斷整個臺灣的鹿皮交易,將鹿皮外銷日本、中國或歐洲,最多一年10萬張鹿皮,直到清朝鹿皮仍是臺灣重要的外銷貨品,因為人類的濫捕,再加上農地開墾及和人類生活空間重疊等因素,民國58年以後,臺灣就很難看到野生梅花鹿。
後來因應國際保育思維,保護稀有野生動物之倡議興起,包括希望列為瀕危物種的梅花鹿有機會能夠重返臺灣山林,為了不讓梅花鹿滅種,政府選擇民國73年1月1日成立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臺灣梅花鹿復育研究計畫」,民國75年臺北動物園提供5雄17雌總計22隻純種梅花鹿,以墾丁國家公園作為復育基地,83年墾丁國家公園野放223頭梅花鹿,在社頂、龍鑾潭、九棚、出火等地區,野放後近28年來梅花鹿族群數量不斷擴散,估計超過2000多隻,增加的數量已危及其他珍貴生態並導致農民農損。

臺灣曾經擔心梅花鹿幾近絕跡而開始復育,成功讓梅花鹿重回大自然中生存原是很難得的,但時空環境變化,當梅花鹿不再面臨滅種的威脅,卻因為密度太高又成臺灣環境生態的新難題,有人呼籲政府展開控制梅花鹿數量的對策,甚至提出希望梅花鹿節育或是開放獵捕,生態如何平衡仍待有人能提出智慧的解決之道。
不管如何,有著萌萌模樣的梅花鹿,向來深受人們喜愛,臺灣有很多人甚至會專程飛到日本奈良看梅花鹿。
其實這些年來,想在臺灣看到梅花鹿並不難,除了墾丁國家公園可以看到野生梅花鹿在草原散步,馬祖北竿島北方有個無人島大坵,野生梅花鹿成了島上住民,是馬祖重要觀光生態資源,更是遊玩馬祖必訪的最夯景點,除此外臺北市立動物園、還有許多民間的農場馴養梅花鹿成了賞鹿景點,觀光客都可以近距離與梅花鹿互動喔。了解了梅花鹿和臺灣的關係,有機會看到梅花鹿,別忘了拿出500紙鈔,和實體版的梅花鹿一起合照喔。

作者:謝璦竹
圖片:朱仲苓 攝